這正是愛上新鮮與食品業者海經濟」潮流的飲食文化,量身打造的熱銷商品。
使用者在享用完畢後,只需將食器歸還至服務台,即可完成循環過程。Photo Credit:La Rue 文創設計官方FB 蔬食甜點不缺席 除了上述的鹹食部分,當然也不能忽略艸食祭上的甜點選擇。
Photo Credit: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官方FB 集結世界各地「艸牌」蔬食料理 這次活動的參與店家相當豐富多元,包括將道地馬來西亞美食轉化為蔬食料理的「大馬日常」,以及大膽嘗試素食西班牙燉飯的「Yen的廚房」。Photo Credit:La Rue 文創設計官方FB Photo Credit:La Rue 文創設計官方FB Photo Credit:La Rue 文創設計官方FB 呷菜音樂會、讀讀蔬小屋陶冶性情 在今年的艸食祭活動裡,還邀請了一群茹素多年的表演者,包括莊蕎嫣和Felina嶼浵,他們將分享他們對於素食生活的心得和感受。如果在市集逛累了,不妨到小木屋歇腳,一邊閱讀,一邊享受蔬食文化的美好。Photo Credit:La Rue 文創設計官方FB 素食款「林聰明沙鍋魚頭」開賣 2024年的艸食祭中,嘉義的必吃美食之一,是由林聰明傳承三代的招牌菜「沙鍋魚頭」,這道經典嘉義美食甚至登上了Netflix的「世界小吃」,在這次活動期間,他們特別推出了期間限定的素食版,使用了近10種蔬果費時熬製的濃郁湯底,再加上獨家秘製的素沙茶調味,呈現出了獨特的風味。除了表演活動外,本屆艸食祭和嘉義大學新民溫室策劃了一個名為「讀讀蔬小木屋」的活動,以「食農教育、友善浪浪、環境永續」為主題,提供了各種選書,包括童書繪本和文學讀物。
此外,來自阿根廷、墨西哥和日本的料理也將精彩呈現。活動還將包括蔬食料理展演、環保餐具租借、親子共讀共玩和嘉義友善地圖等豐富活動,引領大眾重新認識蔬食文化。台灣則在清朝時普遍存在,直到日治時才消失。
經濟學的基礎假設人是理性的,找洗這種完全不合理的經濟行為,引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和研究興趣。圖表資料引用自古慧雯〈找洗之研究〉,2010。少部分更有找洗者敗訴、被衙門施以懲戒的案例。|Photo Credit: 翻攝自《大甲東西社古文書集》,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,2003。
她直白地說道:「找洗對於買方可以說是不定時炸彈,即使賣方生前沒來找洗也不代表就沒事了,因為他的後代有可能會來。……」(編譯:當天雙方達成共識,以190大員,當即完成銀契的交收,水田、竹木、果樹按照界限劃定,轉交給買主林吉成負責管理。
最離譜的是,當買方不干其擾或不願再給錢的時候,自然會發生爭執,甚至大打出手,鬧進衙門,也就留下判決書。他可以自由種植、收租,永遠經營此地」 古慧雯持續追查,赫然看到5年後,林吉成將田產以佛銀300大元的價格賣給了鄭有撥。台灣則在清朝時普遍存在,直到日治時才消失。
圖為光緒年間的田契影本。」 鄉親的力量 雖然清朝在《大清律例》之中明令禁止找洗,但在淡新檔案中,古慧雯發現兩造對簿公堂後,普遍來說縣官很少會對找洗者治罪,大多由當地公親鄉里調解。……」(編譯:當天雙方達成共識,以190大員,當即完成銀契的交收,水田、竹木、果樹按照界限劃定,轉交給買主林吉成負責管理。賣後3年,輪到林吉成說自己「家事清淡,費用不敷」,希望鄭有撥念在姻親的份上,資助10大員。
」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古慧雯說:「這種長期的存在的社會風俗在當時叫做『找洗』。一旦完成交易,不得反悔,價格足以結清一切,未來子孫不得提及贖回、糾紛、擾亂事宜。
繪製/Livegap Charts 古慧雯表示,清代台灣找洗頻率的變動與土地價格的變動方式完全吻合,找洗的直接原因即是地價上漲,殆無可疑,絕不是買方同情賣方貧窮的原因。對吧?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,台灣在清代時期,曾經有過一種買賣風俗——「甲方跟乙方買土地,但經過一段時日後,乙方本人或其子孫找上門來,向甲方本人或子孫說還要索取一筆錢。
」 找洗契約的內容通常是賣方表明是自己很可憐、悲慘,甚至會直言自己是無恥之輩,還保證絕不會再來找洗的承諾,並會不斷強調買方是大好人,把自己的姿態降得很低,做足各種不再滋擾的保證,但很多例子是二度甚至更多次的找洗實例。如今能夠看到最早的紀錄是在明朝時期的中國,甚至在民國初期都還可見得。古慧雯提出推論:「清朝治台可說是無所作為,公共事務或工程幾乎付之闕如,基本上就是靠民間的通力合作,地方上所有人都要緊密團結,家族更是最重要的運作單位,造橋、鋪路、救濟等等的,都要依賴彼此,少了一個人就是少了一分力。因此除了「賣方貧窮說」,另外一種解釋是「地價上漲說」。同時也立誓「以後斷不敢再言洗貼等端,口恐無憑,合立找洗銀字一紙」。而且荒唐的事,就算自己在世時未被找洗,子孫後代卻仍可能受糾纏。
找洗是清代台灣土地買賣所隱藏的交易成本。」 古慧雯統整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(THDL)歷年各類找洗契約的件數。
如果將兩次土地交易與其後的找洗一併觀察,不難發現林吉成在9年之間,藉由買賣土地轉手的差額獲利率為58%(190元買入、300元賣出),很難想像會有所謂的「家事清淡」。儘管這波地價上漲潮到了1840至1850年代,忽然有了回跌的現象。
他可以自由種植、收租,永遠經營此地。再由買賣契約計算出清代台灣土地價格的時間數列資料。
從資料上看,清朝官府較多偏向找洗方,也就是賣方,還有直接對買方施以懲罰的審判。一賣千休,價足業盡,宇等及日後子孫不敢言及找贖、洗貼、滋事。經濟學的基礎假設人是理性的,找洗這種完全不合理的經濟行為,引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和研究興趣。」 清代治理下的台灣,出現一種賣方售出土地後、眼見土地價格上漲,遂找買方要求再多付一筆錢、近乎勒索行為卻總能成功、名為「找洗」的怪奇現象。
) 結果呢,過了4年,賣方陳家就請中間人出面說:「但今家中貧困,衣食不周,無奈托中向原銀主懇出佛銀伍大元正,……嗣後亦不敢別生枝節(編譯:之後不會再來糾纏了)。一是認為買方同情賣方,所以願意再給錢。
圖表資料引用自古慧雯〈找洗之研究〉,2010。|Photo Credit: 翻攝自《大甲東西社古文書集》,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,2003。
」 然而地價上漲也是買方的事,賣方有什麼憑藉,能夠一而再地賣後再索討錢財呢?更重要的是,為何買方會願意付錢呢? 古慧雯解說道:「找洗不是偶發特例,而是社會常見現象。古慧雯認為可能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,中國被迫開港,東南亞國家的稻米能夠方便、迅速地輸入中國,供輸環境的劇烈變化,重擊了台灣米銷往中國的售價,也造成台灣水田價格的下跌,找洗的風氣也隨之大減。
」古慧雯進一步解釋:「但我們從不同時段找洗與買賣契約的比例,觀察了找洗頻率在時間上的變化。她直白地說道:「找洗對於買方可以說是不定時炸彈,即使賣方生前沒來找洗也不代表就沒事了,因為他的後代有可能會來。最後合併前兩項資料進行加權的迴歸分析,我們發現找洗頻率隨著台灣土地價格的上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。少部分更有找洗者敗訴、被衙門施以懲戒的案例。
從我們——尤其經濟學者的思維來看,這簡直不可思議。但我怎麼想都覺得這個因素不可能,舉個例子好了,我們走在路上看見乞討的人,願意掏腰包,但不會給了好心錢以後,還跟他要一張簽名蓋章的契約吧?可是當時的賣方會簽好找洗契約,而且買方一定妥善留存,這裡就有了買方預期賣方又會再回來的心理準備。
銀貨兩訖後,焉有事後再找上門的道理? 古慧雯正色說:「過去已經有許多找洗的研究,對於為何會產生這項經濟活動,主要有兩種說法。最離譜的是,當買方不干其擾或不願再給錢的時候,自然會發生爭執,甚至大打出手,鬧進衙門,也就留下判決書
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全球主要城市之房價幾乎全面下跌、市場普遍呈現一片衰弱景象的大環境中,新加坡樓市竟出乎意料地反其道而行之,於逆境中直線上漲,無論是價格或成交 量,都一枝獨秀。李總理也帶領新加坡安穩度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19年的冠病疫情,同時也得應對處理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係。